乾隆二十七年,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 。但是,曹雪芹死后,其墓地一直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
1968年秋的某一天,北京市通县张家湾村的村民们正在冰天雪地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平整土地的“大战役”。
在张家湾村有一条著名的小河,就当地人唤作萧太后。而就在当地村民们在翻整土地的时候,在这条小河后面三个土丘之一的曹家坟里意外地从挖出了一块满是泥土、旧迹斑斑的、虽不是很起眼的青色墓石。墓石长100公分、宽40公分、厚度高达15公分,就在这块墓石的正面还刻着几个字:“曹公讳霑墓”,左下角还镌刻“壬午”二字。
村名们将这块墓石搬迁出来之后,他们甚至还发现了一具男性的骨骸。
在这群挖掘出墓石和男性尸骸的人中,有一个曾是当地的“土秀才”,叫李景柱。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巧的是曹雪芹名就叫做曹霑。他这么一说,村民们的目光纷纷注意到了那具男性尸骸上,都觉得怎么说他都是一个古代文学家,写出来《红楼梦》这样震铄古今的名著,想必,他的墓中肯定有很多的陪葬品——手腕配有高档玉器,牙齿镶金镶玉。
但是,村名们找了许久,都是一无所获,而“尸骸”也很快不见了踪迹,是真正的灰飞烟灭了。
和其他人不同的是,那天晚上,李某就将这块墓石“请”回了自己家中,用铅笔和窗纸稍微的修饰了一下,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就在当天晚上,李景柱叫来其堂弟,埋在自家院子里,而这墓石一藏就是24年之久。
之后,时间转眼到了1969年,当时的李景柱打算盖房子,于是,他就想到了之前跟弟弟一起藏起来的石碑,于是,当天他就将石碑挖了出来,并且,用它做为盖房用的石基。
就这样又过了多年,在1991年的春天,李景柱打算翻盖一下新房,于是,他们又找出了这块墓石。李景柱曾说:“不幸的是,就在取出墓石的过程中,他们不小心把墓石的左下角给撬坏了。”
1992年,当时,正是通县旅游业发展的官高峰期,政府也大力扶持。因此,可见各级科员到处搜集石碑,墓石等古物,李景柱在得知这样的消息后,便用洗衣服将墓碑清洗后,无私地将这块墓石捐献给了当地博物馆。而此时,墓碑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即便是这样,这块刻有“曹公讳霑墓”的墓石一经问世,便立即引发了红学界和考古界的一次大震地。
我们假设一下——假如这块墓石被证明是真的,那么,困扰红学界多年的曹雪芹葬地之谜或许就将迎刃而解了。
就在那段时间,围绕这块石碑,考古专家和红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其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其中,反对专家提出了“六个疑问”:
一是,劣质的石碑是无法用工具在上面镌刻甚至无法保存很长时间的;
二是,像曹雪芹这样的名人,其墓碑镌刻的字体不会这么随意,而现实中很明显是胡乱填写上去的;
三是,这块石碑并没有按照固定的专业的镌刻模式镌刻,它没有先镌刻,再涂抹朱砂,这样的粗制滥造在行家眼中很容易就被一语道破;
四是,石碑的时间记录方式不对,它并没有当朝皇帝的年号,比如“唐太宗多少多少年”;
五是,在古代,家族以外的人才会唤作墓主人为“公”。既然,墓碑是死者的标志,又是葬于祖茔,那么,称“公”显然是不合理的;
六是,曹雪芹生于西湾长于西湾,而死后却被埋葬在距离西湾82km的张家湾,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如果是真的,而这也让死者颠沛流离,死不得所,与传统观念相违背。
此外,人离开世界之前,多多少少会为自己留一份钱财,我们叫“棺材本”,暮年的曹雪芹就算再不济也不至于连一块像样的棺椁都没有,这明显不和实际。
而赞成的专家对石碑的真实性持肯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在中国的“大动乱”时期,当地村名发现了这块石碑,那会,中国正值穷困之际,没有太多的时间仿造这样的石碑,更是不敢违背“破四旧”的浪潮,试想一下,又会有谁敢这么大胆,甚至敢擅作主张花这个无用功呢。
而且,研究红学的专家普遍认为,曹雪芹死于癸末而非壬午。假设一下——如果石碑是伪造的,那么,这块石碑上就应该刻“癸未”,这样,大家的观点才会没有瑕疵。
有人猜测:
万一在晚年之时,曹雪芹写《红楼梦》并没有发达而使其变得越加穷困,甚至,连肚子都填不饱,这样的事实是不是也是存在呢?那么,他草草的埋葬了自己,没有多余的经济也是说得通的。还有这么一说——《红楼梦》的作者,也就是曹雪芹的一个好友敦城也可以证实他有可能在张家湾入土为安,因为那段时间他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
所以,在今天看来,这样的争论依旧存在,我们不排除其中任何一个假设的可能性,但是,却在等待一个更具说服力的观点来给大家一个全新的理解。
现如今,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将该墓石暂定名为“葬志”,并表示,不能用“墓碑”与“墓志铭”之形制、章法去衡量,此意见已为多数文物鉴定专家所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