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崇祯:可否与皇太极议和!卢象升: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

崇祯:可否与皇太极议和!卢象升: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

崇祯上台之后,大明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外有满清在东北虎视眈眈,随时进犯,东南沿海的西方殖民者亦是不时劫掠;内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四处袭扰,华夏大地可谓是狼烟四起,战乱不断。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以便腾出手来剿灭各地农民军,待到国力复苏之时再出兵关外,一举荡平女真,于是便萌生出与皇太极议和的思想,其代表人物就是杨嗣昌。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皇太极兵分三路大举南侵,连克迁安、丰润、通州、涿州,京畿周围尽被扫荡,北京戒严。面对清军的凌厉攻势,崇祯皇帝急令各地兵马火速进京勤王,并赐予卢象升尚方宝剑,总督天下援军。但是,崇祯帝对清军持暧昧态度,战和不定,时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又趁机提出“议和同款”之策,幻想以此换取清军撤退,赢得和平。此时,杨廷麟立马弹劾道:“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命”,批评杨嗣昌此举乃是重蹈北宋之覆辙,其心可诛!

面对大殿上激烈的争执,崇祯便试探卢象升对“议和”的态度,卢象升直接回应:“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表示武力对抗清兵南侵的决心,崇祯也只能表态说自己根本就没有议和的打算。作为大明后期最有血性的战将,卢象升曾屡次击败几十倍于己的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无不是他手下败将,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因此被称为“卢阎王”;总督宣大期间,操练兵马,清兵不敢与之争锋,只能绕道而走。卢象升之所以这么牛,主要有两点,其一、英勇善战,富于谋略;其二、深得民心、军心。

1638年10月,卢象升内裹孝衣,外披盔甲,戴孝出战清军,心中不免悲壮万分,因为他得不到任何的帮助,处处受到杨嗣昌、高起潜的掣肘。名义上的宣大总督,节制各路勤王大军几十万,但真正能够调动的只有三万,其中具备作战能力的只有五千多天雄军而已,但卢象升依然赴蹈汤火!面对清军的凌厉攻势,各地勤王军只敢尾随而不敢正面迎敌,清军可谓是势不可挡,如入无人之境。卢象升偏偏就不信这邪,他亲率天雄军主力5000余人与其硬碰硬,并向部属下达军令:“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此等豪言壮语,除卢象升外,估计只有孙传庭敢说了。

兵部尚书杨嗣昌、山海关监军高起潜等主和派闻知卢象升准备正面迎敌,心中不以为然,认为这纯属意气用事。高起潜冷落他说:“听言雪夜下蔡州,未曾闻月夜突袭”。言外之意就是你卢象升不会用兵,不可能取得像唐朝名将李愬雪夜下蔡州,擒获吴元济,一举荡平敌人的巨大胜利。而杨嗣昌则更狠,直接下令卢象升率兵与高起潜汇合,等待战机,其实就是畏敌不战。卢象升怒斥杨嗣昌,直接带兵单干,夜袭清军大营,因为没有援军配合,清军得以逃脱,功亏一篑。杨嗣昌、高起潜等趁机指使言官弹劾卢象升,崇祯无奈,只能免去他总督宣大的职务,让他戴罪立功。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孙承宗战死后,清兵连下衡水、武邑、枣强、霸州、沙河、高邑等几十余县,所到之处人畜尽数被掳掠,赤地千里,荒无人烟,而明军却不做任何抵抗。在此情况下,卢象升被迫分兵救援镇定,自己则带不足五千兵马赴保定,寻求决战。当卢象升抵达巨鹿之时,人困马乏,缺粮少饷,援军全无,全体将士食雪草充饥,没有任何一位士兵逃往;当地百姓亦自愿拿出余粮救济天雄军。但是,尽近在咫尺的杨嗣昌、高起潜拥兵几十万却不发一兵一卒,坐观卢象升孤军奋战。

此时,卢象升已经陷入了绝境,撤兵是唯一的选择,但他依然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三面列阵迎战十几倍于己的清军。激战至次日,清军数万骑兵将卢象升三层合围。卢象升不畏强敌,镇定自若,继续指挥军队抵抗满洲骑兵,炮弹用尽之后,亲自率军冲入敌阵,亲手斩杀清兵数十人,身中四箭三刀而死。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杨嗣昌、高起潜则诬蔑卢象升畏敌而逃,并派士卒俞振龙前往验尸,以证真伪。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卢象升遗体,后被杨嗣昌鞭挞而死。千总杨国栋也因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此乃,大明之悲哀也!

试想想,如果大明的将领们都跟卢象升一样卖力,文官不相互倾轧,崇祯不那么昏庸,明朝会不会中兴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卢象升,陛下,崇祯,皇太极,援军,清军,高起潜,大明,兵马,杨嗣昌,观点评论,卢象升,崇祯,清军,皇太极议,杨嗣昌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卢象升,陛下,崇祯,皇太极,援军,清军,高起潜,大明,兵马,杨嗣昌,观点评论,卢象升,崇祯,清军,皇太极议,杨嗣昌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卢象升,陛下,崇祯,皇太极,援军,清军,高起潜,大明,兵马,杨嗣昌,观点评论,卢象升,崇祯,清军,皇太极议,杨嗣昌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